
构建校企合作、工
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一直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龙头,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达到全面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一、与时俱进,深化改革
“十一五”期间,学校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构建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订单培养为纽带,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为途径,培养“下得去、用得上”、“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人才。 2006年10月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107所半工半读试点院校之一。为此,学校成立了由校长负责,有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参加,包括学校教学及学生管理人员在内的半工半读工作委员会,制定了半工半读试点工作方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实践活动;定期召开有企业专家和领导参加的校企合作研讨会,共同探讨开展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各专业均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了城市轨道车辆驾驶与检修、电气化铁道供电、供用电技术、电气技术应用4个专业为半工半读试点专业;制定了学生企业实习守则、教师参加教学实践管理办法,学生实习手册、教师实习手册等相关工作制度,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进入“十二五”时期,学校与时俱进,根据企业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四阶段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订单培养为纽带,按照基础平台学习、专业方向学习、订单学习、顶岗实习四个阶段,逐级推进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强化。为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订单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双重需要,学校将4年教学计划的前三学期作为公共学习平台,重点强化各专业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文化基础、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初步培养职业感情,奠定良好的职业素质基础;在第三学期末按照专业方向班选拔办法,采取学生自愿和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专业方向班,在第四、五学期进行专业方向学习。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在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的同时,打好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基础,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第六学期进行订单学习,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毕业就能上岗的目的;第七、八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学校成立了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为校企合作与交流搭建平台;成立了由校企负责人、企业技术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工学结合专业指导委员会,协调企业用人需求调研、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根据工作需要适时成立专题项目组,在工学结合专业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围绕职工培训、课程开发等合作项目开展工作;成立了由订单企业和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订单班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订单班组件及教学管理工作。建立了校企年度工作会议机制、教师互聘机制、科研合作机制、兼职职业指导师机制,使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学校全面开放、企业深度参与”的校企共建、共管、共赢的合作机制 。
二、勇于实践,大胆探索
近年来,本着为首都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学校积极和企业联系,和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结合学校各专业优势和各企业特点,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
1.订单教育
订单培养是校企合作的纽带,也是学校基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四阶段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所在。学校本着面向市场,适应需要;深度参与,资源共享;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了订单教育实践。制定了“订单班组建及教学工作流程”,为“订单班”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2006年以来,学校与北京地铁供电公司、北京地铁运营公司、中铁建电气化工程局等22家企业组建了79个“订单班”,累计培养学生3002人。近三年通过“订单”就业的学生占我校毕业生总数一半以上。
2.工学交替
学校在地铁供电0988班、地铁驾驶0904等4个订单班开展了“5+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探索,即学生周一至周五在企业定岗实习,周六返校汇报一周工作,接受老师点评和辅导,强化专业学习。
3.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主要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方式,使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获得劳动报酬,减轻了学习期间的经济压力。我校“顶岗实习”采用“3+1”的形式,即在4年级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学校、企业和学生签署三方协议,企业支付学生相应的工作报酬。为保障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各专业均制定了与“顶岗实习”相配套的教学计划。到目前为止,学校与首钢日电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地铁运营公司车辆厂等34家企业签署了“顶岗实习”协议书,有3221名学生完成了顶岗实习。另一种是在学期中间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顶岗实习,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支付学生相应的工作报酬。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安排10个班450名学生到亚都环保科技公司,2个班96名学生到北京地纬赛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学习期间的顶岗实习。
4.送教上门
近年来,学校与北京铁路局合作,采取半工半读方式,开展在职职工的学历教育,即职工职工周一至周五在岗工作,周六周日参加学习,企业提供教学场所和实训实习设施,学校提供师资,做到送教上门。截至到现在共有2272名在职职工通过我校送交上门采用非脱产即半工半读的形式完成了学历教育。
5.进校培训
企业选派在职职工到学校,采用脱产或半工半读的形式,进行知识更新或转岗培训。近三年,面向北京铁路局、神华集团各铁路运输公司、北京地铁公司、北京电力公司、中铁六局等单位在岗职工,组织在职成人学历培养3496人,岗位技能培训31800人次,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证书的培训工作局面,得到企业的充分肯定。
三、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了和专业教学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2006年以来,实训基地建设立项31个,累计投9000万元,建成了1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电工电子实训基地,1个市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电气应用实训基地,2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城市轨道车辆驾驶与检修实训基地和电气技术实训基地,学校已与北京地铁供电公司等34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学校还是铁道部认定的“电力机车司机培训基地”,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电梯行业分中心评估批准的“电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领并促进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深入开展,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在全市初中毕业生数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我校的招生数量却逐年上升,全日制普通中专在校生由2005年的2600人增加到2011年的6000余人。近三年学生毕业就业率一直在98%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在80%以上,专业对口“双证”率在为95%以上。 学校的品牌效应、辐射能力不断提高,与中西部地区9所中职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带动了这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